关注核电安全:核电站技术层面共设计三道屏障
核能是清洁高效的能源,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,核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,但是核电站会不会存在安全风险?对周边环境的辐射会不会带来影响呢?
秦山核电站副总经理刘志勇:“从技术角度来讲,我们核安全它有个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原则,就是纵深防御,我们从实体上有多重的屏障。”
刘志勇介绍,核电站从技术层面共设计了三道屏障,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和燃料包壳。燃料包壳是完全密闭的,即使产生气体也密闭在这里。第二道屏障是压力容器和压力边界,使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反应堆厂房中。第三道屏障是壁厚约1米的高强度混凝土安全壳,能够承受普通飞机的撞击。只要确保其中任何一道屏障完好,就可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泄漏。
核电监管全过程全范围
除了核电站的自身管理,国家也制定了严格的与世界接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,核电站需要接受国家核安全局的安全监管,并接受世界核能组织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。
双轨监测 确保辐射数据真实有效
为了确保核电站周边辐射环境数据的客观真实,目前通过实行双轨监测机制来进行实时监测。
核电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向公众发布
环境保护部从1987年便开始了对秦山核电的环境监测工作,对周边村镇的土壤、水和植物、蔬菜等样本长期跟踪检测,同时在核电基地周边10公里范围内设置有九个自动监测站,重点加强关键的放射性核素和居民区监测。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部官网实时向公众发布。
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电离辐射监测室副主任马永福:“我们经过20多年的监测来看,秦山核电基地周围的样品当中,几乎没发现明显的变化,甚至你看我们伽马辐射剂量率的话,甚至比别的地方还要低。”